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改变城市天际线的人——中国建筑科技研发部首席专家叶浩文
2025年11月02日 06:44 来源:潘卓然日报记者
“我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国家优秀工程师、中国建设队伍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作了自我介绍。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身份。 “如果说每一栋建筑都是建筑师的个性化表达,那么建筑工程师就将这种‘个性’从抽象的设计变成了现实的建筑。”从事建筑行业四十多年,叶浩文用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态度攻克了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工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突破重重困难 叶浩文对建筑的坚持源自家族传承。少年时期,他跟随父母去了重庆、贵州等地,亲眼目睹了父亲参与工程建设、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他一直对建筑有着特殊的热爱。 “小时候,我经常看着父母盖楼,我梦想着将来盖摩天大楼。”叶浩文说。怀着这个梦想,叶浩文向学徒学习钳工技能,苦练切削、铣削、钻孔等精细技艺。他逐渐从建筑行业的学徒成长为专业人士。 1984年,叶浩文参与珠海啤酒厂建设,担任工程“建筑长”(建设项目负责人),负责现场施工管理。作为第一家啤酒厂国家全面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珠海啤酒对厂房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安装啤酒发酵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 “啤酒发酵罐高10多米,需要搭建符合罐体尺寸的环形梁支架。支架施工过程中,每个螺栓都必须精确嵌入环形梁中,如果嵌入位置稍有偏差,泄露罐就无法安装到位。由于罐体较大,每次发酵罐倒塌,钢丝绳都会脱钩甚至断裂。”叶浩文说。 “我们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当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望而却步时,叶浩文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必须破解测量难题!”叶浩文认为,为了保证比赛结束后没有挥杆的自由,螺栓固定后,必须建立测量点。他带领团队创新方法,放线定位、支撑模板绑钢筋、固定螺丝……每一个步骤都很复杂,不断完善,最终一次成功地将16个发酵罐吊装在一处,当时,现场的外方工程师都惊叹于叶浩文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实践的成功让尤浩文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价值。为了在建筑领域取得更深层次的成就,叶浩文于1998年成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深入学习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基础。叶浩文满怀激情,奔走于繁忙的工地,书写着自己的责任一个具有努力、学习、卓越精神的建设者。他说:“盖房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建筑是一种坚实的记录,它赋予了时代、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元素,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我国建筑业充满挑战的步伐,叶浩文的名字与许多重大工程相关。 21世纪初的十年来,全国的建筑高度持续上升。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成为当时行业的难题。为筹备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将建设许多标志性建筑,其中广州西塔和广州东塔是重要项目。叶浩文回忆:“广州西塔高约440米,按照合同工期1100天计算,需要三、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一层楼的搭建。西塔主筒结构复杂多变。传统的模板、滑模、爬升模板,按照吊装技术进行模板目标,很难达到目标工期。”需要非凡的成就。中建四局董事长叶浩文亲自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超高层智能通用工作平台顶升模板系统,被称为“建筑机”。“‘建筑机’把高空、接近边缘的危险作业变成了平台运营。 “施工人员在大楼外几乎看不见,这不仅降低了高空作业的风险,也将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叶浩文说。在西塔建设过程中,叶浩文还带领“我们团队要开发施工电梯直达顶部作业面技术、大型塔机新型附着技术、塔机高效自存储技术、塔机安全高空技术、配合群塔安全运行作业等。”叶浩文说。西塔于2009年竣工,东塔对面的建设开始。东塔高约530米,施工难度加大:粘度如饭团的超高强混凝土必须泵送至高空,才能保证不出现堵管、爆管、漏浆等风险。“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正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叶浩文表示,他带领项目组自主研发了超高混凝土泵送方式,成功将相关类型混凝土泵送至500米以上高度一次三次。西塔和东塔已成为广州的名片。在该项目中,叶浩文作为项目经理和研究组组长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抱征服城市天空的高度和速度后的变革,叶浩文定下了建筑行业更深层次的变革——工业化和绿色化。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建筑工业化。中国建筑科技集团董事长叶浩文首创了引领工业化建筑发展的“一体化”建造理论:建筑、结构、机电、室内装饰一体化;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集技术、管理、市场于一体。 “整合“一体化”建造理论就是将建筑产业链中分散的要素和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全流程产业链,使工程建设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叶浩文对“一体化”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零部件在工厂里生产组装,就像造车盖房子一样,使其成为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2016年,中建科技将“一体化”建设融入到深圳御景幸福家园项目中。在项目管理中,叶浩文提出了“一体化”建设。集科研、设计、制造、采购、施工于一体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采用“积木式”工业化施工方式,“这样,我们平均6天就建好了一层楼,最快的也只用了4天。仅用了800天就完工并交付,比合同工期提前了3个月。建筑垃圾减少降低80%,安装误差控制在4毫米以下。 “我们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的建设目标。”他说。御景幸福家园成为深圳推进建筑工业化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荣获深圳市优质工程金牛奖。2018年,中建科技承建的全国最大的装配式公租房项目——深圳长镇公租房项目开工建设。叶浩文说:“该项目应用‘一体化’建造理论,有效控制了工程项目从设计资源中节约成本,实现全过程绿色低碳建造。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施工时间,减少了50%以上的现场劳动力。”长镇保障性住房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些成功案例实践为叶浩文响应国家“好房子”号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年初,“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5月1日出台的《住宅工程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应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建筑应配备电梯,提高墙壁和地板的隔音效果。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城市高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叶浩文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提高建筑工地工业化、数字化、绿化水平,为人们建造更加舒心的‘美丽家园’,推动建筑业转型。”建筑业的信息化升级。”在他看来,建设耐用、舒适的“美丽家园”,需要提高标准,不仅要做好设计、施工,还要做好运营和维护。“我没有离开第一线。”如今,65岁的叶浩文又承接了一个新项目,带领团队攻克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为建筑业发展贡献力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潘卓然)
(编辑:王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