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欢迎新老朋友来我们姜庄村桃园采摘桃子,我们村的产品质量无可挑剔!”直播间里,河南省X阳市息县张桃镇蒋庄村村支书彭伟以轻松搞笑的方式推介当地农产品。彭伟,52岁,蒋庄村人。 2021年当选为姜庄村党支部书记。一部手机、一块屏幕……彭伟用900多条短视频和直播为乡村发声。他的视频内容丰富多样,不仅记录了乡村的日常生活,也守住了姜庄村的“治理守则”。过去,姜庄村村民经常因问题发生矛盾例如土地边界和住房用地。彭伟主动撰写剧本,将农村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等常见案件改编成一部通俗易懂、搞笑的短视频情景剧《邻里最重要》。通过“网上表演、公众观看、大家反馈”的方式,不仅表明了相关法律和政策,还让公众通过娱乐和教育了解真相、明辨是非,达到“破案授人”的效果,实现矛盾解决从“事后调解”向“事前调解”的转变。 “没有你,我们会感到羞耻。”日前,姜庄村前姜庄组村民余雪芳握着彭伟的手,连声感谢。于雪芳与村民毛荣英因相邻土地权属发生纠纷。得知这一情况后,彭魏用一段短视频拍摄了一部情景喜剧。他首先动员两个在外打工家庭的孩子成为“明白人”,了解相关政策,然后用法理和情感巧妙地与孩子和解,恢复邻里和谐。从现场到手机屏幕,彭伟把调解桌搬到了手机屏幕前,成为法律传播平台。他用方言、短视频搭建法治桥梁,用“乡音”解决“乡愁”,让相关法律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潜移默化中,村民观念发生了变化,土地纠纷减少,邻里互助成为常态。在成功调解矛盾的基础上,彭伟将直播镜头聚焦到更广阔的政策世界。 “云宣传”政策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家属们,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相关政策,比如育儿补贴、低保申请……”除了工作时间,彭伟及时进入“主播模式”,把自己的客厅、田地都变成了直播间。没有专业摄像头,没有闪光灯,没有尖叫的助理,一个人“掌控”整个场景……看弹幕现场,热闹得像问答环节。“申请低保需要什么条件?”“重疾如何申请”保险?”面对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彭伟耐心细致地解答。“现在年轻人看惯了直播,老年人也想看短视频,所以我就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讲一下规则。 ‘日常饮食’中谈‘纪录片’。”彭伟说,“评论区就像一扇关不上的村务之窗。不仅可以通过屏幕及时传达规则,还可以实时传达规则可以听到带有世俗味道的命令。打破规则、谈论规则,群众就会少一些误解,自然对我们就会多一些信任。”彭伟直播的内容不断拓展,从政策解读到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活动公开,粉丝群体不断扩大,覆盖了周边乡镇的村民。“我们喜欢这样的直播。它直接且易于理解。还教我们如何用手机缴纳医保。”村民张文涛高兴地说。简单的乡土发音和生动的事例,把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翻译”成村民能听懂、能记住的常用词。直播间的连珠炮问和连麦互动,让政策解读成为了有问必答的双向沟通。在其他地区,村支书直播间是他们了解家乡进步和变化的一个窗口。彭伟说:“我在直播间里召集乡村推介官,热情宣传我村、周边村庄乃至整个郫县的资源优势、营商环境、发展成果,吸引外来游客关注、了解、投资我镇。”接地气的产品介绍、有趣的乡村故事、勤劳的村民……在彭伟的镜头下,这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展示,而是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村。他的直播和视频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乡村风景,听到了亲切的乡音,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发展的活力。这一努力终于让姜庄村发生了真正的变化。今天的姜庄村,混凝土路通到家门口,路灯照亮了村道,农产品好卖,村民的口袋也逐渐鼓起来。彭伟的直播间也吸引了粉丝。他总是说:“我不是网红,我是帮助村民解决错误的村支书,只要能让村子富起来,让村民们幸福,一切都值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夏显清 杨子佩)
(编辑:王巨鹏)